今天,和大家,从 “总结人生教训” 这个角度,浅谈一下,国民党当年为什么丢掉了大陆,只谈人生教训,不涉及政治哈。
教训之一
基础不牢,翻车是迟早的事
是的,基础不牢的话,做任何事业,翻车都是迟早的事。
1927年,国民政府入主南京,然而国民党并不知道,他们治理国家的事业,其实是不牢靠的,为什么?因为它没有根基。
任何一个国家,你不解决穷人的吃饭问题,那么,都是不牢靠的,因为你的根基是摇晃的,地基没有打好,你的大楼,是要塌的。
孙中山在去世之前,他很清楚地预见了这个问题,所以,孙中山先生不厌其烦地对他的同志们说:“耕者要有其田”,我死了之后,你们要把这事办好。
为什么?因为穷人如果吃不饱饭,这个国家,是不稳定的。
孙中山先生去世之后,国民政府在1927年颁布《佃农保护法》,规定佃农向地主缴纳的地租,不能超过总收成的40%。
但问题是,国民党的减租政策,在以浙江为首的华东地区,遭到了地主、乡绅群体的剧烈反对。
国民党大佬张静江,经受不住地主乡绅的反对,他建议:取消这个政策。
经过地主乡绅阶层一反对,国民政府不愿得罪地主和乡绅,所以,孙中山去世之前不厌其烦地交代他的继承者的话,国民政府决定:暂缓执行。最终不了了之,沦为空谈。
从此,中国广大农村的农民吃不饱饭的问题,始终未能解决。
那么,当时的问题有多严重呢?
1928年在湖南、江西边界的田野调查显示了这几个景象:
景象之一:占人口6%的地主,占有了80%的土地。
景象之二:农民向地主交租的提成,从50%起,到80%不等。换句话说,一个没有土地的农民,租种地主一块土地,假如收成1000斤粮食,那么最多要上交给地主800斤,只留下200斤自己吃。
景象之三:湘赣边界农村中能吃饱饭的农民,只占20%,有高达80%的农民,处于“饿不死、吃不饱”的状态。
80%的农民吃不饱饭,什么意思?
就等人登高振臂一呼,然后就一呼百应了。
很多人并不明白:一个国家的基本盘,不是企业家,不是政治家,也不是知识分子,而是底层劳动人民。
而这一切,蒋介石和他的国民政府,并不了解,他们不知道他们治理这个国家的事业,没有根基,处于摇摇欲坠的状态。
百姓吃不饱饭,就会起来反对你,这是很自然的事,也就是说,国民政府治国的这个事业,是建立在错误的经济基础上的,所以,我们回头一看国民党丢掉大陆这事,就感觉符合逻辑。
那么我们作为吃瓜群众,从历史中要吸取什么人生教训呢?
就是说啊,我们无论做什么事,基础一定要牢,经济基础,知识储备基础,人脉基础……等等,各个基础,都要牢靠。
基础不牢,事成不了,即使侥幸成事,翻车也是迟早的事。
无论学业,事业,生意,求爱……任何事情,都是这个道理,基础一定要牢。当年国民党失败留下这个教训,真的很深刻。
教训之二
不是看见才相信,而是相信才看见
八万红军从江西出发,到达陕北的时候,只剩下七千人。
而同期,国民党有百万大军。
面对如此悬殊的实力对比,换了意志薄弱的人,早就放弃了。
然而,红军却咬咬牙,坚持了下来,结果在13年之后,这个团队,竟然创业成功了。
为什么能坚持下来?
因为红军对这个事的本质,看得很清楚:国民政府治理国家的这个盘子,是建立在错误的经济基础之上,它的根基不牢靠,迟早会崩盘,长久不了,我们只要发动群众,方法得当,最终的胜利,属于我们。
是的,做事业,往往是如此:不是看见了,所以才相信,而是相信了,所以才看见。
红军当年的坚持,不是盲目的坚持,他们是眼光独到,看到了胜利的前景,所以,才有顽强的意志,坚持到底。
对于这一点,《红旗到底能打多久》、《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等一系列历史文献,都在阐述这个逻辑和道理。深刻,但是回头一看,却又浅显。
其实我们做人也是如此,不是看见才相信,而是相信才看见。
例如追求异性,不是看到希望了才相信、才去追,而是先要相信自己,所以才去追,坚持下去,最终才能看到希望。
开公司做生意也是如此,不是看到钱来了,才相信这生意可做,才去开公司,而是先相信这事有得搞,把公司先开起来,把团队先搭建起来,干着干着,才能看到事业成功的曙光。
教训之三
做长远打算,要考虑变量
日本投降之后,国民党如日中天,当时它拥有兵力430万,而八路军的兵力则只有130万,且,国民党的武器装备等各方面硬件,也优于八路军。
然而,开打之后,在短短三四年的时间里,局势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如下图:
从这个图,我们可以看到:国民党部队越打越少,解放军却越打越多,到了1949年4月份,形势完全倒转了过来:解放军兵力达到了400万,而国民党部队,却只剩下149万了。
为什么?因为国民党部队不断被解放军歼灭,而且还不断投诚解放军,所以,解放军越打越多,国民党部队越打越少。
那么这段历史,告诉我们一个什么样的人生道理呢?
就是说啊,我们在人生中,凡是涉及做长远打算的,不但要考虑存量,而且也要考虑变量。
说得更清楚一点啊,我们不但要看到现状,而且也要看到变化,因为事物永远都在发展变化当中,没有什么是一成不变的。
最典型的例子是:找对象,谈一个家境宽裕的,要考虑到对方未来有变穷的可能,反过来一样成立,否决一个家境不好的之前,你也要考虑到对方未来有变成富人的可能。男女同理。
同理,投资一支价格很高、但表现很好的股票,你要考虑到它未来有下跌的可能。反过来一样成立,看到一支股票跌得很厉害,这个时候,你也要看到未来,它或许有翻盘的可能。
教训之四
内部不团结,不可能成功
我们回顾历史,可以发现:国民政府自从1927年南京建政,一直到1949年,其实从来就没有真正团结过,其内部,一直都是分裂的,而且,一直都在内斗,直至1949年仍然如此。
就1928年那一年的形势来说,蒋介石是一派,张学良是一派,阎锡山是一派,冯玉祥是一派,李宗仁白崇禧是一派,云南的龙云是一派,四川又是一派,广东的陈济棠又是一派,贵州的王家烈又是一派,新疆的盛世才是一派……总之,整个民国,完全是四分五裂的。
这个状况,历经八年抗战,虽然有所好转,但是,直到1946、1947、1948这些年份,蒋介石也从来没有做到过真正的军令统一,最简单的例子就是,在1947到1949年这三年间,桂系的李宗仁白崇禧,仍然在国民党内部,和蒋介石各种内斗。
换言之,国民党掌权22年,内斗了22年,从未拧成一股绳。
因此,如果我们把国民党看作一个创业团队的话,我们会发现,这个团队,从来没有做到过真正的团结。
所以,即使它外表看起来强大,但其实内部分崩离析,暮气沉沉,不堪一击。
人说堡垒都是从内部攻破的,苍蝇不叮无缝的鸡蛋,诚然。
一个不团结的创业团队,很难经受得起风雨的考验,所以,它的覆亡,实属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