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岁月印记,还原历史真相,古人智慧留给我们的启迪,是数千年血脉精魂中最强大的精神力量!
—— 《 古穆尔 • Gumur 》

铁棒磨成针的逻辑漏洞:寓言怎样说才能使孩子更聪明?

Loopholes In The Logic Of Grinding An Iron Rod Into A Needle: How Can Fables Make Children Smarter?

2023-03-22 19:40

“铁棒磨成针”这类寓言会使人变蠢

摘要:

“铁棒磨成针”的寓言故事不合逻辑,理由至少有三:

1、打针孔是专业技术活。

2、磨针的时间做其他工作,赚的钱可以买很多针。

3、铁棒可以直接卖给收破烂的,然后买针。

我们从小听过这么个寓言:李白小时候,读书懒惰,有一回看到一位老奶奶在磨一根铁棒,问她磨铁棒干嘛?老奶奶说,我要把铁棒磨成针,虽然很难,但是只要我坚持下去,总有一天能磨成针。李白深受感动,从此奋发读书,终于成才。

铁棒磨成针的逻辑漏洞:寓言怎样说才能使孩子更聪明?

:这么粗的铁棒,

直接卖给收破烂的,

所得的钱可以买好多针,何必磨?

应该说,这个寓言故事,鼓励孩子们勤奋读书,出发点是好的,但是,故事的漏洞太大,逻辑不通,没有启发大家深入思考,所以,这样的寓言,恐怕起不到真正的启智作用,相反,这类寓言恐怕会使人变笨。

我告诉大家,这个寓言的逻辑哪里不通:

首先,老奶奶即使坚持下去,终于把铁棒磨细,然而,她仍然无法把它做成针,为什么呢?理由很简单:

因为她打不了孔!

是的。老奶奶没有办法在细细的针棒一端打上一个孔,所以,她无法把一根铁棒磨成针。

无论在古代还是在现代,在细小的针棒上打个孔,那是专业技术活,是由制针的工匠做的,不是一个老奶奶可以做到的。

铁棒磨成针的逻辑漏洞:寓言怎样说才能使孩子更聪明?

中国人很早就会制针,

不过,那是工匠的专业技术活,

一个老奶奶不能胜任

那么,我们古代中国人,是怎样在针上打孔的呢?

古籍《天工开物》,关于制造铁针(含打孔)一事,记载得清清楚楚,工序是这样的:

古代制针工序第一步:先将铁片捶成细长的铁条。

古代制针工序第二步:然后在一根铁尺上钻出小孔,再将铁条从小孔中抽过,使其变成铁线。

古代制针工序第三步:将铁线一截一截剪断做成针坯,然后把针坯的一端锤尖,而另一段锤扁。

古代制针工序第四步:用硬锥钻出穿线的针眼,再把针的周围锤平整。

古代制针工序第五步:将针放入锅里,用慢火炒。炒过之后,倒入泥粉、松木炭和豆豉,将针掩盖,再用火蒸。

古代制针工序第六步:把针在凉水中冷却后,针就做好了。

注意:从第一步到第五步,针都是在滚烫的状态,尤其注意第四步“硬锥钻出穿线的针眼”,也就是打孔,需要注意的是,打孔这一步,不但针还是热的,而且还需要很细小的“硬锥”,这是一种制针的专业工具,只有制针的工匠才有,民间一个平凡老奶奶,她没有这个工具、也完不成这个高难度动作。

铁棒磨成针的逻辑漏洞:寓言怎样说才能使孩子更聪明?

换句话说,老奶奶即使把铁棒磨成细小的铁条,她这根针,也做不成,因为:她打不了孔。

也就是说:老奶奶铁棒磨成针的故事,逻辑不合理,它只能是虚构的。

然而,这还不算,还有一个更大的漏洞:机会成本。

是的。机会成本。老奶奶磨铁棒是错的,她不需要这么做,这么做是很笨的,为什么呢?因为在古代,

针非常便宜

中国的制针工匠从很早很早的时候,就会制造针了,针在中国历史上,从来都不是昂贵的东西,从来都是很便宜的东西。

所以,老奶奶花上十天半月去磨针,是很笨的,根本不划算,因为同样的时间,上山摘几个野果,到圩镇上一卖,然后买一根针回来,就可以了,这个过程,很可能一天都不需要。

然而,这还不算!

是的,还有更狠的:

老奶奶把铁棒磨成针的故事,还有一个巨大的BUG(漏洞、瑕疵),那就是:根本就不需要磨!直接把手上的铁棒卖给收破烂的,然后拿着钱,直接去买一根针,就可以了!

是的:

铁棒可以直接换一根针!

试问:我又何必磨呢?

这可不是臆想。即使在今天,手上有一根铁棒,卖给收破烂的,卖个几毛钱,这不是什么难事,然后拿着这几毛钱,到五金店去买一根针。

这难道不可行吗?非常可行!

所以我们说,老奶奶磨铁棒的故事,它真是一个励志故事吗?我看不是。

铁棒磨成针的逻辑漏洞:寓言怎样说才能使孩子更聪明?

说到最后,我们重申一下:老奶奶把铁棒磨成针的故事,不符合逻辑,理由至少有三:

理由一:打针孔是制针工匠的专业技术活,老奶奶是平凡百姓,不是专业人士,她完成不了这个工序。

理由二:把铁棒磨成针的时间,如果用来从事其他的生产活动(例如摘野果),所得的收获,可以买到很多针。

理由三:铁棒本身可以直接卖给收破烂的,然后去买一根针。

那么我们今天说这个事,对我们有什么启发呢?

启发就是:我们平时遇到什么事,一定要多问为什么,要多运用逆向思维、发散思维,多动脑筋,多途径解决问题,这样我们才能越来越聪明。

参考资料:

1、 宋·祝穆《方舆胜览·眉州·磨针溪》:“在象耳山下,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过小溪,逢老媪方磨铁杵,问之,曰:‘欲做针’太白感其意,还卒业。媪自言姓武。今溪旁有武氏岩。”

2、 明·宋应星《天工开物·中篇·锤锻》章节《针》:凡针先锤铁为细条。用铁尺一根,锥成线眼,抽过条铁成线,逐寸剪断为针。先鎈其末成颖,用小槌敲扁其本,钢锥穿鼻,复鎈其外。然后入釜,慢火炒熬。炒后以土末入松木火矢,豆豉三物罨盖,下用火蒸。留针二三口插于其外,以试火候。其外针入手捻成粉碎,则其下针火候皆足。然后开封,入水健之。凡引线成衣与刺绣者,其质皆刚。惟马尾刺工为冠者,则用柳条软针。分别之妙,在于水火健法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