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实一
少林寺和尚为什么有练武传统?
我们中国人都知道,河南嵩山的少林寺,那里的和尚有练武的传统。
但其实,这本身是一件挺违和的事情,因为,佛教本身就是反暴力的,和尚是出家人,慈悲为怀,试问本该温文尔雅的和尚,怎么就和打打杀杀的武术,扯上关系了呢?
今天,告诉你答案。
其实答案一点也不奇怪,完全符合逻辑,两个字:
为了自卫
不好意思,是四个字。
下面,稍微展开跟你说说,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首先,要从少林寺的来历说起。
这个少林寺的来历啊,是这么回事:
北魏时期呢,河南当时是受鲜卑人统治的,当时的皇帝也是鲜卑人,叫孝文帝,这个皇帝啊,信佛,但是呢,他对佛经,一知半解,胸中疑惑一大堆,正苦于没人解惑。
这个时候,从印度来了一个高僧,名叫“跋陀”。
来华发展的印度高僧跋陀
这个印度高僧跋陀呢,来到河南,宣传佛教,孝文帝接见了他,听他讲解佛经,跋陀这么一讲啊,不得了,一个一个地,解开了孝文帝心中对佛教的各种疑团,孝文帝那简直就是,醍醐灌顶,脱胎换骨,高人啊有木有,简直就是相见恨晚。
于是呢,孝文帝非常喜欢这个印度和尚跋陀,就在嵩山地区少室山的山林里,给他修了一座寺庙,因为是在“少”室山的山“林”里修的“寺”庙,所以后来叫做“少林寺”。
那么后来呢,这个印度高僧跋陀死了,孝文帝也死了,但是,少林寺,传承了下来。
少林寺竟然是为了一个印度人建的,令人情何以堪
再后来呢,到了隋朝,隋文帝时期,隋文帝也很敬重佛教,他赐给少林寺土地一百顷、以及其他资产,少林寺就富了起来,你要知道啊,在古代,一百顷的田,租给别人耕种,收租那简直就是收到手软,这就是为什么在隋朝末年,少林寺成为一家很富裕的寺庙,田产很多。
是滴,我们都知道少林寺有钱,但是,我们现在才知道,原来少林寺有钱,是自古以来就有钱,不是今天才有钱。
然后呢,到了隋朝末年,天下大乱,群雄蜂起,开始不断有土匪,到少林寺来抢劫。
少林寺虽然有钱,但也不经抢啊,被抢了几次,方丈和僧众痛定思痛,大家伙一合计:照这样被抢下去,本寺很快就会被抢光,大家就等着吃西北风吧。
怎么办呢?
于是,方丈和僧众,大家伙开始置办武器,大家开始练武,为什么?就是作最后打算:土匪再来的话,大家伙和他们拼了,反正嘛,饿死也是死,不如打死,死就死个痛快!
我们中国有句话,叫做置之死地而后生,对了,当你鼓起勇气和人拼命的时候,这个世界往往突然就对你变得温柔起来,结果,土匪再来几回,都被方丈和僧众一起,给打退了。
出家人的钱粮你也抢,你的良心不会痛吗
再后来,土匪就不敢来了。
于是,少林寺“能打”的名声,也就传出去了。
打那以后,少林寺亡羊补牢,立下规矩:本寺和尚坚持练武,一代一代传下去,以防再发生隋朝末年被土匪抢劫的事情。
这,就是少林寺要练武的历史来历。
也是少林武术的来历。
事实二
象棋的“楚河汉界”在河南
我们从小下象棋,对棋盘上的“楚河汉界”可以说很熟悉了。
但是,很少人会追问:这个“楚河汉界”,到底是在哪里呢?是哪一条河流呢?
今天,告诉你答案。
是的,“楚河汉界”,就在河南省。
事情,原来是这样的:
战国时期,魏国的魏惠王,为了连接淮河和黄河,他派人挖了一条运河,这条运河,流经今天郑州、荥阳、中牟等地,魏惠王叫人挖好之后,这条运河呢,叫做“鸿沟”。
鸿沟位置图
对,我们后来汉语说,你和我的三观之间,有一条“鸿沟”,这个“鸿沟”,词源的出处,就是当年的这条大运河。
“鸿沟”挖通之后,沟通了淮河和黄河,它大致呈南北走向。
那么呢,后来发生了刘邦和项羽之间的战争,史称“楚汉争霸”,打到公元前203年这一年,项羽和刘邦谈和,约定:以河南省的这条“鸿沟”为界,东边属于西楚,西边属于大汉,当时双方都同意了。
所以,这条“鸿沟”就成为了大汉和西楚的界线,后人称之为“楚河汉界”。
不过,这条谈好的界线,并没有终止刘邦和项羽的战争,后来,双方又打了起来,此为后话,不赘述。
那么,后来项羽死了,刘邦也死了,这条大运河,“鸿沟”,它还在吗?
答案是这样的:在后来的历史上,中国又出现了通济渠、汴河、京杭大运河…等等一系列的运河,这条“鸿沟”的作用,越来越小,使用它的人,越来越少,渐渐地,没有人疏浚,时间久了,淤泥一堵,这条河就淤塞了,再后来,这条河就消失了,只剩下一条山沟沟,长满了草。
楚河汉界(鸿沟)的现状
也就是说,在历史上曾被称为“楚河汉界”的那条河,的确曾经存在,但是,沧海桑田,今天它已经消失了,变成了一条山沟,遗址就在河南省境内。
事实三
河南以前的首府是开封
我们都知道,今天河南的省府,是郑州。
可是,大家知道吗?其实,郑州并非一直是河南的省府,而事实上,郑州成为河南的省府,至今也仅有67年的历史。
是的,郑州“晋升”河南的省府,至今只有短短67年的历史。
在漫长的中国历史里,河南的行政中心,一直都不是郑州,而是开封。
是的,千年古都,开封府。
在有文字记载的中国三千多年历史里,开封,一直是河南的行政中心,即使到了清朝、民国,河南的行政中心,仍然是开封,而郑州一直以来,只是河南省一个普普通通的小县。
那么,既然有史以来,河南的省府都是开封,为什么后来变成了郑州呢?是在何时变成郑州的呢?
来告诉你答案。
事情说起来,还挺有趣,原来是这样的:
在清末时期,大臣张之洞提议,修建京广铁路,修到河南路段的时候,原本是要在省府开封设站、并且把开封定为枢纽的,但是,当时清朝的工程队,遇到一个很现实的问题,这个问题就是:过黄河。
清末,京广铁路,小贩向乘客兜售食品
是的,铁路要过黄河,要架桥。
当时的工程队瞅来瞅去,发现开封这一段的黄河啊,不适合搭桥。
但是呢,工程队发现,郑州这一段的黄河,反而最适合搭建铁路桥。
咋办呢?那还能咋办,修路要紧啊,那又什么办法呢?
于是,工程队被迫改在郑州架桥,结果啊,京广铁路,就拐到郑州这个城市了,并且,在郑州设了火车站。
那么呢,经过几十年的发展,郑州这个往日不起眼的小县,摇身一变,变成了中原地区最大的交通枢纽。
因为开封的黄河不给力,京广铁路改走郑州,开封哭晕在厕所
读到这里,灵敏如你,是不是嗅到什么了?
对,一个地方一旦变成了交通枢纽,那么,它很快也会变成经济中心。
结果几十年下来,河南省的经济中心,也从开封移到了郑州。
好了,再后来,蒋介石跑台湾去了,我们的河南省人民政府,原本也沿袭民国习惯,设在开封,但是呢,我们的公务员,发现一个问题越来越严重,什么问题呢?不方便。
交通不方便。作为省政府,派出人员出个差,办个事,要先从开封坐火车到郑州,然后再从郑州转乘火车到各地,这事啊,折腾,不靠谱。
这只是其中一个例子,冰山一角,当时的行政中心在开封,交通枢纽、经济中心都在郑州,很多的事情,都不方便。
所以到了1954年,国家下了决心:把河南省的省府,从开封,搬到郑州去。
这就是为什么郑州在1954年摇身一变,成了河南省的首府。
写到这里,开封,那个可怜的孩子,已经哭晕在厕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