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岁月印记,还原历史真相,古人智慧留给我们的启迪,是数千年血脉精魂中最强大的精神力量!
—— 《 古穆尔 • Gumur 》

朱元璋的自传讲述自己悲惨的前半生

Zhu Yuanzhang's Autobiography Tells About His Miserable First Half Of Life

2023-03-21 03:33
朱元璋的自传讲述自己悲惨的前半生

朱元璋当了皇帝之后,他自己写过一篇自传。


什么?


朱元璋写过自传?


是的。


朱元璋自己亲手动笔,写过自传。


这是千真万确的。


朱元璋在世的时候,确实写过一篇自传,不过,朱元璋自己动笔写的这篇自传,名字不叫《自传》,而是叫做《皇陵碑文》


这是怎么回事呢?


事情,原来是这样的:


朱元璋当皇帝之后,他装修了自己爸爸妈妈在安徽凤阳的坟墓,将它升级为“皇陵”。


对,就是今天的“明皇陵”,位于安徽凤阳,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到那里去参观一下。


朱元璋当时给亡父亡母修的这个皇陵,最初他叫他的文臣,写了墓志铭和碑文,但是,朱元璋不满意,于是呢,朱元璋索性自己动手写。


所以,朱元璋就自己动笔,写了一篇《皇陵碑文》,他本意是通过这篇碑文,向他的亡父亡母,汇报他艰苦创业、当上皇帝的傲人业绩,然而在无意中,朱元璋把这篇碑文,活生生地写成了自己的自传。


朱元璋的这篇自传是文言文,刻在安徽凤阳的皇陵碑上,直至今天,大家仍然可以看到,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凤阳看看。


朱元璋在这篇自传里,讲述了当年父母死于天灾,家破人亡,被迫离家讨饭,当和尚,参加起义军……等等一系列的往事,非常悲惨,非常感人,催人泪下,读之,几度落泪,不忍卒读,在这里,将其全篇翻译,给大家读一读,文言文的原文,附在本文最后,以供有兴趣的读者收藏。


值得一提的是,从朱元璋的自传中,我们可以看出来,朱元璋并非天生造反的勇士,他之所以参加造反,其实也是因缘际会,被迫到走投无路的时候,才豁出去、放手一搏的。


以下为的译文,个别文字做了艺术加工,不求字字精准。


《朱元璋自传》


孝子皇帝朱元璋,亲笔向亡父亡母汇报:


洪武十一年夏天,(农历)四月份,我(朱元璋),吩咐“江阴侯”吴良,监督工人翻新我凤阳老家父母和大哥的陵墓。


我拿着镜子,自己照自己,只看到我的脸,已经开始苍老,头发白了,皱纹也多了。于是,我回忆从前。往事历历在目。


回顾我这一辈子,我从小到大的这一生,是多么的命苦啊!我这辈子的人生路,走得是多么的艰辛啊!


凤阳老家父母、大哥陵墓前的碑文,都是以前我的臣子所写,这些臣子,都是我的打工仔,毫无悬念,写的都是拍我马屁的粉饰文字,他们没有把我这一生的艰辛,写出来,我担心这个旧碑文,不足以为我朱家后代子孙警戒和教训,所以,今天我亲自动笔,把我这一辈子的艰辛,创业的艰难,通通都写下来,也写明我的成功之道,让我的子孙后代,都谨记。


以下,就是我亲笔写的自传:



以前我的爸爸,是逃荒到凤阳县这个地方的,种田为生,土里刨食,起早贪黑,非常辛苦,来到这里不久,谁料,遇到天灾横行,家人纷纷死亡,我爸死于天灾,死的时候,64岁,接着我妈也死了,她死的时候,59岁,而且,大哥也死了,全家一下子,死了三口人,剩下我们兄弟二人,为亲人守孝。


我求地主刘德,发发善心,送我家一小块地,安葬我的父母和大哥,但是,刘德根本不可怜我们,还恶语相向,始终不肯送我们一小块地,邻居们都同情我们,但是他们也穷,也没办法。


幸亏刘德的哥哥刘继祖,是个好心人,他大方出手相助,送给我们一片小黄土地。


我爸、我妈、我大哥他们,下葬的时候,连一具棺材都没有,也没有钱买寿衣,他们的遗体,都穿着破烂的衣裳,我和二哥,兄弟二人挖土,好不容易掩埋了我爸、我妈、我大哥。我们就是连祭奠的酒水,都买不起。当时的我们,只有泪水。


安葬了我爸、我妈、我大哥之后,破碎的家庭,无以为继,我们的生活,毫无着落,二哥还小,体弱多病,养不起这个破碎的家。大家都挨饿。大嫂带着她的孩子,回她娘家去了。


当时我的凤阳老家,大旱,老天一滴雨都没有,蝗虫满天飞,家乡闹饥荒,乡亲们都没饭吃,只能吃树皮,吃野菜。


我又有什么吃呢?什么都没有。当时,我们非常担心,自己到底能不能生存下去。


于是,我和二哥商量,到底应该怎么办。


二哥说,弟弟,我们还是散了吧,都离家出走吧,离开这个地方,各奔东西,各谋生路吧。


我和二哥商量完,二人抱头痛哭,老天爷啊,你为什么不可怜可怜我们。


肝肠寸断。


说多了,都是泪。


我和二哥哭完之后,两个人就分道扬镳,各谋生路了。


我的人生,就是这样的苦。


乡亲里面,有一个汪家老太太,她看我可怜,于是为我想办法,她吩咐她的儿子,带上香烛等佛教礼品,带着我,去了一家寺庙(於皇寺),安排我出家,当小和尚。


(注:於皇寺,就是今天安徽凤阳的龙兴寺,朱元璋当皇帝之后,出钱重修於皇寺,以表感恩)


只有这样,幼小的我,才能混一口斋饭,果腹为生。


然而,我在寺庙里混饭吃,不到两个月,寺庙的方丈,就把庙里的粮仓封了。


寺庙也断粮了。


于是,僧众们,都解散了,各自云游四海,四出讨饭。


我也离开了寺庙,开始四处流浪。


我又有什么办法呢?身上没有一门手艺,去投靠亲戚吧,其实是自取其辱。


我对着茫茫苍天,含泪长叹,天下之大,没有我朱元璋的容身之处,我每天孤苦伶仃,只能和自己的影子相伴。


每天早上,看到哪户人家冒炊烟,我就急急忙忙跑过去,讨一口剩饭。


每天晚上,看到哪里有破庙古寺,我就急急忙忙跑过去,占一席地方,露宿过夜。


有时候找不到古庙,我就在野外露宿,靠着大树过夜,抬头看山崖,两耳听猿猴啼叫,我过的,就是这样凄凉的日子。


多少次在野外露宿,梦见爸爸妈妈,夜半惊醒,爸爸妈妈的身影就消失不见,剩下的仍然是我一个人,我就是这样孤苦伶仃,只能随着命运,走一步,看一步,听天由命了。


转眼间,到了秋天,秋风起,我听到鹤叫,很快,老天就飘起了白霜,我孤身只影,就像一只蒲公英一样,随风飘荡,不知道飘荡到哪里,才是我的安身之处。


我的身心,遭受着巨大的煎熬。


转眼间,3年流浪的日子,就过去了,我20岁了,是应当自强自立的年龄了。


当时,淮河一带,草莽英雄,四处突起,人心动荡,民心思变,我越来越思念家乡,每天我都遥望我家乡的方向。


所以,我还是回到了於皇寺,继续做我的和尚。


在於皇寺住了3年,又有一支造反力量兴起,一开始在汝州、颍州一带,然后,波及到我家乡凤阳县南部。


没多久,这支起义军就攻陷了濠州城。


(注:濠州为古地名,位置大概位于安徽蚌埠、定远、凤阳、明光交界处)


起义军攻下濠州城之后,深挖洞,广积粮,修筑城墙,坚守在此,发号施令,以此为根据地。


这个时候,我有个朋友,给我写了一封信,说他已经参加了起义军,现在他就在濠州城里面,叫我去投奔起义军。


我又担心,又害怕,正在考虑当中,有人偷看了我朋友的这封信,偷看者,随时都有可能到元朝的官府,去举报我。


我这个时候,处于非常危险的境地。


细细想之,旦不保夕,不是个办法,于是,我向有见识的朋友请教,让他出谋划策,我问他:我到底是应该坐以待毙呢,还是应该豁出去、拼死一搏?现在看来,我被人举报,是迟早的事,横也是死,竖也是死。


于是,我的朋友对我说,你还是问问神灵吧。


然后呢,我就去占卜,求卦。


好像神明在冥冥之中什么都知道一样,我占卜问神的结果是这样的:


逃跑 = 不吉

留在原地不动 = 不吉

投奔起义军 = 有惊无险


我信神。


于是,得到神明的启示之后,我下了决心:


投奔起义军


然而,我去濠州城投奔起义军的路上,被起义军当中的士兵怀疑,对我进行抓捕,搜身,盘问,他们还差一点拔刀刺我。


后来经过我解释,才把我放了,然后,我就加入了起义军,躲过一险。


投奔了起义军之后,我参加军训,每天都在戎马生涯中度过。


不久,元朝的兵就来追剿我们,元军攻城的队伍,浩浩荡荡,这些蒙古兵很顽强,一次攻城失败,他们并不放弃,而是再来第二次,然后再来第三次……


实在攻不下,蒙古兵就在濠州城外,扎营,就在那住下了,我从城头远远望去,元军的旗帜飘飘,蔚然一片。


后来不知道为什么,元军突然退兵了,留下遍地的武器和物资。


于是,我带兵离开濠州城,骑马驰骋在天地间,往南边走,这个时候,我的心情舒畅起来,从来没有这样扬眉吐气过。


一路上,我号召农民加入我的起义队伍,这样,我事业的框架,就基本搭建起来了。


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我招募了许多的人马,我部队的旗帜,迎风招展,漫山遍野都是,我带着我的这支队伍,渡过了清流河,在滁阳城里,驻守起来。


这个时候,我思念亲人,回忆往事,终日感慨万千,于是派人打听,知道二姐已经去世了,只留下二姐夫和两个外甥。


二姐夫知道我这个时候已经成为起义军首领,于是,二姐夫带了两个外甥,来投靠我。


两个外甥见了我,就像见了他们亲娘一样亲。


这个时候,原先回了娘家的大嫂,也听说我当了起义军的首领,她也带了孩子,来投奔我了。


打听之下,我得知,二哥已经去世多年了,只剩下二嫂,孤零零一个寡妇,背着竹筐采野菜为生。


原先一家人因为兵荒马乱,天各一方,各自为生计奔忙,现在一时间突然聚到了一起,宛如死而再生一样,彼此抓住彼此的衣裳,不肯放松,诉说往事,大家都是悲喜交加。


就这样,我和家人聚到一起,在门外则练兵带兵,在当时,天下豪杰群起,逐鹿中原,我军务繁忙,经常连吃饭都顾不上。


在和州(今安徽和县)短暂屯驻之后,我带领大军,东渡长江,首先是拿下了姑孰镇(今安徽当涂县),我对姑孰镇的百姓,以礼相待,军民融洽。


然后,我拿下了建业(南京),以建业为根据地,严守城墙四周,养马,练兵,深挖洞,广积粮,观察天下局势,等待一统天下的时机到来。


当时的天下,群雄四起,各自为战,每一支起义的队伍,都说自己是天下的正统,都磨刀霍霍,都想要一统江山。


元世祖当年制定的政策,当时的元朝都抛弃了,蒙古人政治腐败,我们这些江湖豪杰,对元朝这帮鞑子,也就没有什么仁义可言了。


于是,我整顿我的大部队,将士们士气高昂,枕戈待旦,我号召天下的勇士,都来到我的麾下,我也广招天下智囊,为我出谋划策。


然后,我亲自带兵,攻打湖南、湖北,把湘楚大地,都打了下来,随后,我把岭南大地,也打了下来。


于是,我命令我的大将军,挥师向东,把江苏、浙江、山东等地,也打了下来,我的大部队所到之处,战无不克,军威浩荡。


不久,伊水、洛水、崤山、函谷关、黄河、湟水……这些地势险要的地方,先后都被我打下来。


我的部队,一直打到元大都(今北京),因为我军纪律严明,我们打进元大都的时候,元大都的商贩,照常营业,丝毫不受影响,秩序井然,足见我军威,我威武之师所到之处,剑锋闪亮,直与星光比灿。


不久,我军打下了井陉(石家庄),这个时候,整个中原地区的百姓,一听到我朱元璋的大军,人人仰慕,纷纷归顺。


到了这个时候,天下基本上已经安定,大街小巷,百姓敲锣打鼓,庆贺我江山之恢复。


就连玄菟、乐浪这两个藩属国(今天朝鲜半岛),也派人过来,归顺我国,我将其纳入版图。


我们中国的南边,有多达十三个藩属国,也派人过来归顺我朝,我一一给他们封王回礼。


我将我的国都,定在南京。南京是龙蟠虎踞之地,气势恢宏,自古有帝王之气。


我当皇帝之后,本来想把我爸我妈的坟墓,迁徙到别的地方,重新厚葬,但是,风水大师跟我说,万万不可,他说,我爸我妈的坟地,其实是一片风水宝地,不可随便迁徙。


于是,爸妈的坟,我原封不动,但是,我派人守墓,并制定了祭祀我爸妈坟墓的礼仪,经常性地向爸妈之灵,供奉祭品。


唯一遗憾的是,爸妈为我操劳一生,我没有机会报答爸妈的恩情,所以,我特意叫人制作了这块大号的“皇陵碑”,叫我的子孙后代,时时参看我的艰苦创业之路,要牢记好好做人,不要辜负祖辈的辛苦和心愿,商朝享有550多年的天下,我们要向商朝学习,而且要超过它。


写到这里,我已经满脸都是泪。


实在无法再写下去了。


希望我的子孙后代,要自强自立,使我大明江山,世世代代延续下去。


我在此,向我的爸爸妈妈,再拜一次,也请爸爸妈妈,时常过来,享用孝子我朱元璋给你们供奉的祭品。


洪武十一年,岁次戊午,七月吉日建。


附录朱元璋亲笔写《御制皇陵碑》原文


孝子皇帝元璋谨述:洪武十一年夏四月,命江阴侯吴良督工新造皇堂。予时秉鉴窥形,但见苍颜皓首,忽思往日之艰辛。况皇陵碑记皆儒(臣)粉餙之文,恐不足为后世子孙戒,特述艰难、明昌运,俾世代见之。其辞曰:昔我父皇,寓居是方,农业艰辛,朝夕旁徨,俄尔天灾流行,眷属罹殃:皇考终於六十有四,皇妣五十有九而亡,孟兄先死,合家守丧。田主德不我顾,呼叱昂昂,既不与地,邻里惆怅。忽伊兄之慷慨,惠此黄壤,殡无棺椁,被体恶裳,浮掩三尺,奠何肴浆。既葬之后,家道惶惶,仲兄少弱,生计不张,孟嫂携幼,东归故乡。值天无雨,遗蝗腾翔,里人缺食,草木为粮。予亦何有,心惊若狂,乃与兄计,如何是常?兄云去此,各度凶荒。兄为我哭,我为兄伤,皇天白日,泣断心肠,兄弟异路,哀恸遥苍。汪氏老母,为我筹量,遣子相送,备醴馨香,空门礼佛,出入僧房。居未两月,寺主封仓,众各为计,云水飘飏。我何作为,百无所长,依亲自辱,仰天茫茫,既非可倚,侣影相将,朝突炊烟而急进,暮投古寺以趍跄,仰穷崖崔嵬而倚碧,听猿啼夜月而凄凉,魂悠悠而觅父母无有,志落魄而佒佯。西风鹤唳,俄淅沥以飞霜,身如飘蓬逐风而不止,心滚滚乎沸汤,一浮云乎三载,年方二十而强。时乃长淮盗起,民生攘攘,於是思亲之心昭著,日遥盻乎家邦。已而既归,仍复业於觉皇,住方三载而又雄者跳梁。初起汝颖,次及凤阳之南厢。未几陷城,深高城隍,拒守不去,号令彰彰 。友人寄书,云及趋降,既忧且惧,无可筹详,傍有觉者,将欲声扬。当此之际,逼迫而无已,试与知者相商,乃告之曰:果束手以待罪,亦奋臂而相戕?知者为我画计,且祷阴以默相,如其言往卜去,守之何详。神乃阴阴乎有警,其气郁郁乎洋洋,卜逃卜守则不吉,将就凶而不妨,即起趋降而附城,几被无知而创。少顷获释,身体安康,从愚朝暮,日日戎行,元兵讨罪,将士汤汤,一攫不得,再攫再骧,移营易垒,旌旗相望。已而解去,弃戈与枪,予脱旅队,驭马控缰,出游南土,气舒而光。倡农夫以入伍,事业是匡,不逾月而众集,赤帜蔽野而盈冈,率度清流,戍守滁阳。思亲询旧,终日慨慷,知仲姊已逝,独存驸马与甥双。驸马引儿来我栖,外甥见舅如见娘。此时孟嫂亦有知,携儿挈女皆从傍,次兄已殁又数载,独遗寡妇野持筐:因兵南北,生计忙忙,一时会聚如再生,牵衣诉昔以难当。於是家有眷属,外练兵钢,羣雄并驱,饮食不遑。暂戍和州,东渡大江,首抚姑熟,礼仪是尚。遂定建业,四守关防,砺兵秣马,静看颉颃。羣雄自为乎声教,戈矛天下铿锵;元纲不振乎彼世祖之法,豪杰何有乎仁良。予乃张皇六师,飞旗角亢,勇者效力,智者赞襄。亲征荆楚,将平湖湘,三苗尽服,广海入疆。命大将军,东平乎吴越,齐鲁耀乎旌幢,西有乎伊洛崤函,地险河湟,入胡都而市不易,肆虎臣露锋刃而灿若星鋩。已而长驱乎井陉,河山之内外民庶咸仰。关中即定,市巷笙簧,玄菟乐浪,以归版籍,南藩十有三国而来王。倚金陵而定鼎,托虎踞而仪凤凰,天堑星高而月辉沧海,钟山镇岳而峦接乎银潢。欲厚陵之微葬,卜者乃曰不可,而地且藏。於是祀事之礼已定,每精洁乎蒸尝,惟劬劳罔极之恩难报,勒石铭於皇堂,世世承运而务德,必彷佛於殷商。泪笔以述,难谕嗣以抚昌,稽首再拜,愿时时而来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