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声明:本文仅探讨日军帽垂和日军小胡子的缘由,纯属科普,不带有批判或者赞美的意味。
侵华日军的军帽,后面挂几根帽垂,这是日本鬼子的典型形象,这个形象,可以说已经深深刻印在中国人的历史记忆里了。
然而,侵华日军的军帽,为什么要挂几根帽垂呢?难道鬼子不知道这玩意儿丑陋吗?
丑陋,当然知道,然而,军帽挂帽垂,是有原因的。
不卖关子了,我直接告诉你答案。
答案简单得出奇:主要就是为了防晒。
首先,我们要知道,日本是个纬度较高的国家,日照温和,人的皮肤相对较白,也就是说,如果用南方人、北方人去划分的话,那么日本人属于北方人,北方人不习惯太过猛烈的阳光,人更容易中暑,白皙的皮肤也更容易被太阳灼伤。
整个侵华战争,主要是在中原地区和南方打,作战地区的纬度,基本上都比日本低,日照都比日本强,日军到中国来打仗,行军,演习,实战,拉链,在烈日暴晒之下,官兵往往一走,就是好几个小时,有时候甚至要走十几个小时。
人的脖子在三十几、甚至四十几度的太阳光的炙烤之下,烤几个小时,烤十几个小时,脖子的皮肤就会发红,掉皮,起泡,有的士兵就会中暑,死亡,这些非战斗损失,都是非常不必要的。
于是侵华日军因地制宜,在军队当中推行挂几根帽垂的帽子,这样一来,帽垂就可以保护脖子不受烈日的炙烤,这,就是日军军帽挂几根帽垂最主要的原因。
除了防晒之外,其实帽垂还有其他的用途,例如防止蚊虫叮咬,防雨淋,等等,你要知道,被蚊子叮了,染上疾病,有时是要死人的。
甚至在战斗中,帽垂还能在一定程度上,对脖子起到轻微的阻挡弹片的作用,例如说一块小弹片,从斜角方向冲来,如果没有帽垂,就会划伤脖子,有了帽垂,脖子也许就不会划伤了。
当然了,如果一块尖锐的很重的弹片直冲脖子而来,那么帽垂也是挡不住的。
可是,毕竟聊胜于无,因为在战场上,弹片有大有小,有直接来的,有斜着来的,情况各不相同,能挡住一点是一点,总比没有好。
也就是说,侵华日军不是不知道帽垂丑陋,他们是出于实用性考虑,两弊相权,取其轻。
然而有趣的是,侵华日军帽子上的帽垂,其实并不是什么新鲜发明,早在他们日本的古代,日本武士的帽子,就带有帽垂,你看以下这两幅图,就是例子:
更有趣的是,在近代史上,法军驻北非的军队,也曾经在军帽上挂帽垂,如下图,为什么?他们的目的也是一样的,因为非洲比法国热,法国人需要防止日晒、雨淋、虫咬。
甚至法军也不是什么创举,其实早在我们大清铁骑的时代,清军的头盔,也带有帽垂,当时叫“护脖”,虽然这个护脖与日军的帽垂看起来不同,但道理是完全一样的:
再早一些时代,早在三国时期,关羽的帽子,也带有帽垂,为什么?也是为了防止日晒、雨淋、虫咬,如下图:
读者如果经常来香港旅游办事,应该对下面这顶帽子有印象,这顶香港人特有的安全帽,带有类似于侵华日军的帽垂,为什么?其实,也是为了防止日晒、雨淋、虫咬。
这顶帽子,是香港地盘工人、路政施工人员的标配,可见太阳底下,人的智慧,其实都是一样的,你能想到的,别人也能想到,别人能想到的,大体上我也能想到。
健康和财产对人最重要,在这两件事上,地球人的想法,其实都差不多的。
喜欢旅游、登山的朋友,也应该对以下这款时髦防晒帽有印象吧,看,这顶帽子,也带有帽垂,为什么?其实,还是为了防止日晒、雨淋、虫咬。
好了。说完日军的帽垂,我们接着说,日军的小胡子。
侵华日军的一丁点小胡子,“仁丹胡”,其实在当时的世界上,叫做“卫生胡”。
原来的世界,是流行八字胡,或者大胡子,但是后来许多人认为,八字胡、大胡子,都不卫生,因为吃饭的时候,往往会有面包、汤汁、肉末等,残留在胡子里,一会不照镜子,就很容易在各种社交场合,出尽洋相。
而且在另一方面,这些食物的残渣,残留在胡子里,很快就能滋生细菌,容易引起皮肤的各种不适。
不卫生。
所以,后来欧美世界有人开始把自己的八字胡、或者大胡子都刮了,只留下鼻子和嘴唇中间的那么一丁点,这样一来,即保留了男子汉的气概,也更加卫生。
于是,这种小胡子就迅速流行开来了。
在1930-1940年代,这种小胡子有一个专有的名字,叫做“卫生胡”。
当时留卫生胡的世界名人,至少有以下:
纳粹德国元首希特勒
美国笑星卓别林
苏联将军巴甫洛夫
以色列总理摩西·夏里特
民国外交家颜惠庆
民国外交家颜惠庆,留仁丹胡的中国人
你没有看错,中华民国的外交家颜惠庆,也留日本鬼子的胡子。
那么,既然当时世界上那么多人留“卫生胡”,偏偏中国人只记住了日本鬼子的卫生胡(仁丹胡)呢?
答案是:幸存者偏差。
也就是说,留卫生胡的好人,大家都觉得很平常,所以记不住,都忘了。
而留卫生胡的坏人,大家都记住了。
所以在历史上,人们只记得日本鬼子的仁丹胡(卫生胡)。
历史,是不是很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