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知道,在戊戌变法中,慈禧突然软禁光绪,宣布训政,康有为、梁启超等人闻讯,纷纷离京出逃。
在逃跑之前,梁启超劝谭嗣同一起走,但是谭嗣同这个湖南汉子很奇怪,他不走,他说他要留在北京,故意送死。
为什么呢?
谭嗣同
“留下来送死”,这是一种违反生物本能的行为。
这事如何解释呢?
对此,梁启超的解释是:谭嗣同要用自己的血唤醒国民。
梁启超的解释,原文是这样的:
“不有行者,无以图将来;不有死者,无以酬圣主……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
这一段出自梁启超的《谭嗣同传》,我们耳熟能详。那么,谭嗣同留在北京,等着清兵来抓他,故意送死,要用自己的鲜血和生命,唤醒全国民众,这个说法是否能成立呢?
梁启超
我们必须承认:世上确实有英雄,英雄的想法,确实和常人不一样。
不过,梁启超的解释,并不是谭嗣同留在北京送死的唯一原因。
谭嗣同拒绝逃亡,是一个多原因事件,不是单原因事件。
清代史料给我们揭示了更全面、更完整、更合理的解释。
我读史20年了,我有一个体会很深刻:凡是读到我们觉得不太合常理的事情,一定是缺失了某些信息和环节。
常识理性告诉我们:已经发生的历史,都是合理的,有果必有因,很多历史往事,我们认为不合常理,往往是因为我们暂时不了解事件的全貌。
好了,不绕圈子了。我开门见山,直接告诉你答案。
根据清代留下来的各种档案史料,综合分析,谭嗣同之所以拒绝逃亡、故意留在北京送死,至少有以下三个原因:
第一个原因:为了保护他的父亲。
第二个原因:谭嗣同可能患了肺结核,自认为活不长。
第三个原因:用自己的血唤醒国民。
从历史资料看,至少有以上这三个原因。
注意“至少”两个字。
不过,这些原因各占多少比例?则不清楚,而且我认为,恐怕也很难厘清。
如果你硬要我作一个划分,可能我会这样划分:保护父亲的动机占50%,身患绝症占25%,用血唤醒国民占25%,不过,我这个划分,也未必准确。
先给大家说说第一个原因:保护父亲。
是的,谭嗣同留京送死,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动机,就是为了保护他自己的老父亲。
谭嗣同的父亲谭继洵,不是一般人,他是“湖北巡抚”,是个大官,高官,约等于今天“湖北省委书记”或者“湖北省长”的职位,不是个小官,不是个等闲人物。
谭嗣同的父亲谭继洵画像
然而谭嗣同心里很清楚,他自己犯下的事,是谋划“围园杀后”:围困颐和园,捕杀当时大清最高统治者慈禧太后。
这不是小事,这事无论放在清朝、明朝,还是汉唐宋元,都是“诛九族”的大罪。
所以,谭嗣同考虑到:自己如果逃到日本,那么,慈禧逮不到谭嗣同,她一定恼羞成怒,很可能会做出以下行为:
行为一:罢免谭继洵(谭嗣同之父)“湖北巡抚”的官职。这事发生的概率是100%。
行为二:将谭继洵长期关押。这事发生的概率是90%以上。
行为三:把谭嗣同的父亲谭继洵杀掉,这事发生的概率在40%到60%之间,不算很高,但不要忘记,慈禧是个狠人,你惹恼了她,很难说。
行为四:株连谭嗣同的“九族”,也就是谭家的亲人,例如谭嗣同的妻子李闰。这事发生的概率也在40%到60%之间。
可以参考的一个先例,是洪秀全。当年金田起义之后,清政府派兵到洪秀全的家乡广东花县官禄布村,抓人,那一天,鸡飞狗跳,洪家的亲人死的死,抓的抓,逃亡的逃亡,清政府还放了一把火,把洪家的房子,全部烧光。
还有一个可供参考的案例,就是康有为。在戊戌政变中,康有为跑了,慈禧没逮住康有为,她把康有为的弟弟康广仁逮了,杀了人家的弟弟泄愤。
还有一个案例:1803年,北京刺客陈德潜入紫禁城刺杀嘉庆皇帝未遂,陈德凌迟处死,他的两个儿子,陈禄儿(15岁)和陈对儿(13岁),虽然无辜,也被皇帝下令绞死。
为什么会这样?因为大清不是法治国家。王就是法。法就是王。统治者说了算。
慈禧
站在清朝统治者的角度思考:慈禧作为最高统治者,谭嗣同“围园杀后”未遂,如果可以逍遥海外,谭的父亲和家人,毫发未损,谋害上峰的“反贼”一点代价都没有,这无异于鼓励四亿人:群起效仿谭嗣同。
是不是这个理?
要知道,大清不是法治社会,而是人治社会,你把慈禧惹急了,危及她的安全,她不跟你讲道理,简直太正常了。
所以,慈禧大概率会拿谭嗣同的父亲谭继洵出气,把谭继洵抓起来,以他为人质,逼迫谭嗣同回国投案自首,放话:你谭嗣同如果不在某个期限内回国自首,那么我慈禧就杀了你爸,或者把你爸长期关押,一直关到他死。
这事慈禧做不做得出来?
答案是:做得出来。
放在当时那个时代,这个反应,是符合逻辑的,毕竟慈禧要罗织一个借口,不是难事,例如,她可以说:你谭继洵作为谭嗣同的父亲,我完全有理由怀疑,你和你儿子是同谋,谁知道呢?她完全可以用这个理由把谭继洵关起来,要关多久都行。
所以,如果谭嗣同流亡海外,父亲谭继洵被逮,死在监狱里,是大概率的结局。
这就是为什么,谭嗣同不敢跑,不能跑,他是一个很孝顺的儿子,他宁愿自己死,有不愿意连累自己的父亲。
跑了和尚,跑不了庙。
跑了儿子,跑不了爸。
谭嗣同一人做事一人当,这个解释合情合理,符合逻辑。
这个隐蔽的原因,谭嗣同对梁启超讲过,但是,梁启超对外没有透露,然而,他告诉了一个人。
谁呢?
答案是:梁启超的弟弟,梁启勋。
梁启超的弟弟梁启勋,也是一个大才子,他在他的著作《戊戌前后康、梁史料补遗》里,非常明确地记录了此事:谭嗣同对梁启超说过:他可以跑,但是,跑了之后,结局一定是自己的父亲遭殃。(梁启勋原文:我父亲在官,我跑了,一定会株连家属)
所以,谭嗣同选择留在北京,等死,等着清兵上门捉拿。
梁启超对弟弟梁启勋说的话,并不是孤证,还有一个证人,这个证人就是:刘人熙。
刘人熙是谁呢?
答案是:谭嗣同的老师,也是同乡。
谭嗣同死后,刘人熙在他的著作《蔚庐亥子集》中,对谭嗣同为何留在北京送死,他是这样解释的:
谭生意气横天下
不忍逋逃累老亲
他日千秋传世笔
董狐良史要分明
刘人熙的这首诗,翻译成人话是这个意思:
“我的学生谭嗣同,这个人书生意气很重,他之所以不逃亡、留在北京送死,是因为他不愿意连累自己担任湖北巡抚的老父亲谭继洵,后世有人要写历史的话,一定要把这个历史真相写出来啊!”
刘人熙是谭嗣同的老师,是和谭嗣同来往密切的人,他的话,是有参考价值的。
此外,清末翰林、著名学者陈叔通在他的《谭嗣同就义与梁启超出亡》一文中,也是这样认为的:
“谭嗣同为湖北巡抚谭继洵之子,政变时北京有侠客某愿负挟嗣同逃出北京,嗣同恐其父连坐……于此可见嗣同之从容就义而不忘其父”
这个文字通俗易懂,我就不翻译了。
然而,谭嗣同拒绝逃亡的原因,可能还不止于此。
除此之外,可能还有一个原因:谭嗣同可能身患重病,他认为自己活不长了。
关于此事,有几个资料可以佐证。
首先,梁启勋在《戊戌前后康、梁史料补遗》里记述,谭嗣同对梁启超说过这样的话:“我有肺病,寿命不会很长,而且,世界史先例,政体转变,无不流血,让我来做个领头人吧。你该逃生,我则待死。”
那么,梁启勋的说法,有没有旁证呢?
有的,谭嗣同在戊戌变法中的铁杆同志毕永年,在他所写的《诡谋直纪》里,也记录了谭嗣同身患重病的事。《诡谋直纪》说:1898年9月16日,毕永年见谭嗣同,发现谭嗣同的病情又加重了,浑身难受。因为身体不适,谭嗣同和毕永年的谈话无法持续下去。所以,毕永年告辞。(《诡谋直纪》原文:谭又病剧,不能久谈而出)
谭嗣同在变法中的同志,毕永年,湖南长沙人
除此之外,谭嗣同有一回写信给毕永年,说:“我病得很重,来不及送你,而且局势如此,见了面也难免伤心。”这封信的原文是这样的:“诵来札,心痛,几放声大哭。然无可言,引颈而已,亦无济也。此行足为贵种觅一遗种之处乎?因病不及送,见面徒增伤感,不如其已。追及南海为言,本初甚不可恃,且有懊悔之言,求不败乃公事足矣,宁复有他望乎?此作别,悲夫!”
这还不算,此外,1898年的春夏之交,谭嗣同在自己的文章里,也写下了自己患病的事情,而且还鼓励自己不怕死,这段话被收录到《清谭复生先生嗣同年谱》里,原文是这样的:
“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多一念不如少一念。人生如梦幻,天地尽虚空。平时勤学道,病时不怕死。想到来生,则现在草草光阴,无不可处之境,真无一事足劳我之心思者。偶然书此,实皆名言正理,不可不深信之。”
我们综合各种史料,可以初步得出结论:谭嗣同可能是患了当时无药可治的肺结核病,因此他可能认为自己活不长了,考虑到:反正死期不远,而且逃跑还要连累自己父亲,所以综合各种利弊,反复权衡之后,谭嗣同决定留下来,等死,这么一来,这件看似不合逻辑的事情,就变得合理起来了。
谭嗣同的妻子李闰
我读史20年,发现所有的历史事件,都是可以解释的,暂时无法解释的,往往是因为我们对历史细节的了解还不够。
不过,话又说回来,谭嗣同当时的病,到底是不是不治之症?我不是他的主治医生,无法百分百确定,可能需要进一步考证。
谭嗣同死后,他的父亲谭继洵写下挽联:
谣风遍万国九洲,无非是骂
昭雪在千秋百世,不得而知
文字简单易懂,我就不翻译了。
谭嗣同死后,慈禧查来查去,发现谭继洵确实和谭嗣同一案无关,然而,慈禧毕竟杀了谭继洵的儿子,二人已经无法再合作了,所以,慈禧最终还是革了谭继洵的职。换句话说,谭嗣同用自己的生命,保住了父亲的生命和自由,也保住了妻子李闰以及谭家其他亲属的生命和自由,然而,他最终还是未能保住父亲谭继洵的官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