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岁月印记,还原历史真相,古人智慧留给我们的启迪,是数千年血脉精魂中最强大的精神力量!
—— 《 古穆尔 • Gumur 》

1937年,为什么要死守南京?

In 1937 Why Did You Stick To Nanjing?

2023-01-15 00:44

1937年11月7日,淞沪会战接近尾声,这一天,日本参谋本部向“华中方面军”下发“临命600号”军令,划“苏州—嘉兴”为“制令线”,规定日军作战的区域为此线以东,不准越过此线以西。

参谋本部的潜台词是:不准打南京。

1937年,为什么要死守南京?

为什么呢?

当然不是出于善意。

日本参谋本部的想法是这样的:

从军事上说,第二次上海事变(日方对淞沪会战的称呼)是仓促开打的,辎重没有准备充足,且日军官兵在上海,已经打了3个月,非常疲惫,所以,暂时不打算攻击南京。

从政治上讲,当时德国驻华大使陶德曼,正在中日两国之间斡旋,就在三天前,也就是11月4日,陶德曼刚刚将日本最新整理的谈和条件交给蒋介石,所以,日本参谋本部和外务省有一定的协调,想要给谈和留有余地。

然而,日本此时提出的谈和条件,已经加码,要求蒋介石:

1、 承认内蒙古自治。

2、 在华北和伪满之间划出缓冲区。

3、 上海扩大非武装区。

4、 停止抗日政策。

5、 中日共同反苏。

6、 降低日本货物关税。

7、 尊重外国人权益。

条件苛刻,尤其是前几条。

1937年,为什么要死守南京?

蒋介石没有答应,此时的他,正在等候两件事的答复:

第一件事:“九国公约会议”正在召开,讨论日本侵华一事,蒋介石寄希望于国际社会出手对日本实施经济制裁,迫使日本撤兵。

第二件事:自从1937年8月20日《中苏互不侵犯条约》签署,苏联出兵援助中国抗日一事,正在秘密谈判中,蒋介石寄希望于苏联出兵来华助战

然而,这两件事的结果,最终都让蒋介石大失所望:

11 月 15 日,“九国公约会议”通过了谴责日本的声明,但是,并没有对日本采取经济制裁,空放嘴炮,毫无意义。

11月30日,怀着对苏联的指望,蒋介石发电报给斯大林,说:

“中国今为民族生存与国际义务已竭尽其最后、最大之力量矣,且已不得已退守南京,惟待友邦苏俄实力之应援,甚望先生当机立断,仗义兴师”

蒋介石的电报浅显易懂,我不翻译,总之他就是一句话:央求斯大林出兵来华,帮忙打日本。

12 月 5 日,斯大林复电:必须等九国公约多数成员国共同对付日本时,苏联才会出兵,且就算出兵,也要经最高苏维埃会议批准,该会议最快要一个半月之后举行。

蒋介石接电,面如死灰。

1937年,为什么要死守南京?

斯大林当然不会出兵帮中国打仗

为什么包括苏联在内的欧洲国家对日本侵华反应冷淡?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此时欧洲的目光聚焦在“西班牙内战”。

蒋介石非常不走运,刚好此时西班牙内战正在进行中,而且西班牙的内战,说是内战,实际上牵涉了欧洲很多国家,所以,包括苏联在内的欧洲国家,都在紧盯着西班牙战局,准备应付西班牙内战的可能扩大和引起骨牌效应,在这时,欧洲没有谁愿意关注遥远东方的日本侵华。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好,我们看看日军这边。

日本参谋本部给侵华日军划定“苏州—嘉兴”限制线之后,前线日军并未听令。

以华中方面军司令官松井石根为首的前线将领认为:应该打南京,南京是中国首都,只要把南京打下来,蒋介石集团的抵抗意志就会被摧毁,日本就可以逼迫蒋介石签订城下之盟。

所以,在松井石根的命令下,侵华日军抗命,越过了“苏州—嘉兴”这条限制线,向西猛冲。

1937年,为什么要死守南京?

日军进攻南京示意图,蓝色箭头是日军进攻方向,黄色线条是国民党军内围防线,红色线条是国民党军外围防线

那么,侵华日军公然违抗东京军令,东京应当制止才对呀?

但是,东京并没有制止。三个原因:

一:中日谈判进展不顺。

二:日本国内舆论,喊打声音很大。

三:以往日本发生过多起领导人违抗军心民意被杀的事件(例如犬养毅、高桥是清、斋藤实等),所以,日本“下克上”歪风已成,上面不敢反对下面乱来。

值得一提的是日本的好战舆论。开战3个月以来,日本报纸销量翻倍剧增,唯利是图的日本媒体人,为了多卖报纸多赚钱,大肆报道日军在中国的各种捷报,无底线鼓吹极端民族主义,所以在11月份,日本舆论对南京,是一片喊打之声

1937年,为什么要死守南京?

日军在南京城外,正在发动进攻

鉴于这些因素,12月1日,日本天皇裕仁批准“大陆命第8号”军令:

“华中方面军应与海军协同,进攻敌国首都南京”

也就是说,天皇和军部,追认了前线侵华日军跨越“苏州—嘉兴”限制线的违令行为。

1937年,为什么要死守南京?

日本天皇裕仁

于是,日本参谋本部下令:总攻南京。

侵华日军20万大军,杀气腾腾,兵锋直指南京。

这20万日本兵,在上海杀红了眼,他们在淞沪会战中伤亡高达4万人,自从1904年日俄战争之后,日本几乎没有遇到过这么严重的伤亡,所以,用日本兵的话说,他们打南京,是来“报仇”的。

1937年,为什么要死守南京?

南京,被日军轰塌的城墙

把时间回拨到半个月之前,11月12日和17日,蒋介石在南京先后两次召开关于保卫南京的会议,将领们有三种意见:

第一种意见:南京从军事上讲,根本守不住,所以,应当弃城不守。

第二种意见:南京是总理(孙中山)的陵寝所在,应该留十几个团,象征性守一下,然后有序撤退。

第三种意见:守南京,事关国际观瞻抗战士气,完全弃守南京,政治代价太大,所以,应当死守。

三种意见,各有各的道理。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第三种意见:守南京事关国际观瞻和抗战士气。

什么叫做“国际观瞻和抗战士气”呢?这事的道理是这样的:

从国际观瞻看:当时我国抗战,最大的指望的就是国际援助,但国际援助的前提,就是我军要展示顽强的战斗意志,南京作为首都,如果一枪不放,直接弃城逃跑,那么换位思考一下:从国际上看,你的抵抗意志就相当于零,谁愿意援助你?

从抗战士气看:南京毕竟是首都,如果首都一枪不放,直接弃城逃跑,那么这就为后面的抗战,作了很坏的示范,要知道,后面还要守很多很多的城,那么抗战官兵一想到南京的负面先例,群起效仿,实在不妙。

所以,一方面,南京守不住,另一方面,放弃南京,长期来看,代价很大,政治后果严重。

1937年,为什么要死守南京?

南京沦陷之后,城门地面上的尸体

这个问题,蒋介石思来想去,好几天拿捏不定。

最后,是第三种意见占了上风:国际观瞻和抗战士气,这两点考虑,让蒋介石最后想清楚了:南京,不得不守。守不住也要守,因为如果弃城不守,日后要承受的政治代价太大。

11月18日,在第三次南京防卫会议上,唐生智站了出来,他说,他愿意留下来,率部死守南京,和南京共存亡。

1937年,为什么要死守南京?

唐生智,湖南永州人

在座的将领,为唐生智担心,但看他说话高调,也不好反对。

蒋介石说,好,难得孟潇(唐生智)自告奋勇,那就你吧。

1937年,为什么要死守南京?

日军轰塌城墙之后,从缺口冲上去

1937年,为什么要死守南京?

南京,被日军轰塌的城墙

然而,当时由于上海3个月以来的溃败,有很多文官武将,都对抗日失去信心,1937年11月30日,蒋介石写下了这么一篇令人啼笑皆非的日记:

“文人老朽,以军事失利,皆倡和议,而高级将领,亦有丧胆落魄而望和者。呜呼!若辈竟无革命精神若此,究不知其昔日倡言抗战之为何也!”

为你翻译成人话,蒋介石是这个意思:

“政府高层有一些文官,看到淞沪会战失利,纷纷提倡和日本议和,而且高级将领里面,也有人被日本吓破了胆,整天盼望和日本谈和,唉!这些人,连一点革命精神都没有,回想抗战爆发之前,他们都高呼打日本,这些人的脑子是不是有毛病?!”

此时的南京,战前的100万人口,已经只剩50万左右,有大约一半,撤退回乡,躲避战火了,剩下的50万,是没地方可去的,或者心存侥幸的。

所谓心存侥幸,我们事后看来,也许荒唐,但是在当时,心存侥幸也是合理的,毕竟过去这三四个月以来,北平、天津、上海沦陷,日本人都没有屠城,谁能料到,偏偏南京会屠城?

都是命。

11月20日,蒋介石正式任命唐生智为南京卫戍司令,唐生智开始紧张着手布防。

1937年,为什么要死守南京?

侵华日军向南京进发

当时南京守军共有13个师,号称18万兵力,但实际上很多都是从上海战场撤退下来的,不满员,所以算上警备、宪兵、教导总队等满打满算,勉强有15万人,其中不少还是新兵。

然而在城外,侵华日军整整有9个师团,合计20万大军,已从东北、东、南、西南四个方向,向南京进发,呈包围之势。

南京的北面和西面是长江。

此时的南京,重演了七十三年前天京那一幕:即将被重重围困、成为死城。

作困兽斗。

这就是战争。

1937年12月7日凌晨,蒋介石撤离南京,次日,南京外围防御阵地,被日军全线攻破。

1937年,为什么要死守南京?

南京外围,中国守军的碉堡遗址

12月9日,日本华中方面军司令官松井石根,通过日军飞机,向南京城内投放了一封给唐生智的《劝降书》,行文是这样的:

“百万日军已席卷江南,南京城处于包围之中,由战局大势观之,今后交战有百害而无一利。惟江宁之地乃中部古城,民国首都,明孝陵、中山陵等古迹名胜蝟集,颇具东亚文化精髓之感。日军对抵抗者虽极为峻烈而弗宽恕,然于无辜民众及无敌意之中国军队,则以宽大处之,不加侵害;至于东亚文化,尤存保护之热心。贵军苟欲继续交战,南京则必难免于战祸,是使千载文化尽为灰烬,十年经营终成泡沫。故本司令官代表日军奉劝贵军,当和平开放南京城,然后按以下办法处置。大日本陆军总司令官松井石根。对本劝告的答复,当于十二月十日正午交至中山路句容道上的步哨线。若贵军派遣代表司令官的责任者时,本司令官亦准备派代表在该处与贵方签订有关南京城接收问题的必要协定。如果在上述指定时间内得不到任何答复,日军不得已将开始对南京城的进攻”

如劝降书所言,松井石根要求唐生智在第二天,也就是12月10日的中午之前投降,否则,日军全线攻城。

而且,松井石根的文字,写的很清楚:如果你不投降,一旦我攻入南京,那么,我对你们,不会宽恕,不会手下留情。

1937年,为什么要死守南京?

松井石根

唐生智读了松井石根的劝降书,不予回复。

但是,唐生智知道:鬼子到了,破釜沉舟的时候来了。

于是在当天,唐生智做了两件事:

第一件事:下令将长江上的航船,全部撤走,严禁任何人渡江,效法当年的项羽,破釜沉舟,置之死地而后生。

第二件事:在挹江门等紧要关卡,布置督战队,严禁守军后撤,全军将士,有进无退,违令者,当场射杀。

1937年,为什么要死守南京?

挹江门现状

12月10日中午,日军看劝降书的答复期限已到,开始攻城。

战斗,正式开始。

日军攻城的手法,简单粗暴,就是用重炮轰击城墙,没有多少技术含量。

1937年,为什么要死守南京?

紫金山脚下,日军的重炮,正在轰击南京城墙

南京的城墙是明朝砌的糯米砖墙,清代修补过,也是用的糯米和砖块,这种城墙对于古代的战争,尚能防御,但是现代重炮可以通过重复轰击,将其击穿,所以,城墙已经失去防御意义,这就是为什么后来中国各地的城墙,逐渐都拆除了。

12月10日晚至11日上午,唐生智不断通过电报,向蒋介石报告战况。

南京的城墙在日军的重炮轰击下,支撑不了多久,这一点,已经逐渐明朗。

12月11日中午,蒋介石传来命令,告诉唐生智:可以撤退

1937年,为什么要死守南京?

日军正在南京攻城

12月12日凌晨2点钟,唐生智召集南京卫戍副司令罗卓英,以及一众高级军官,告诉他们:委员长已经下令,可以撤退,各人立即起草撤退命令。

然而,前线的官兵此时尚未接到撤退的命令,所以,他们仍在浴血奋战。

当天(12日)从早上开始,孙元良所率第88师守军在雨花台,和日军开展拉锯战,战至傍晚,6000多名官兵,只有500人归队,其余在雨花台,全部阵亡殉国。

其中,在雨花台战斗中,第264旅旅长高致嵩,广西梧州人,和日本兵肉搏,右耳被日本兵咬掉,他捅死日本兵后,简单包扎,继续投入战斗,最后被日军数个弹片同时击穿身躯而死,死时怒目圆睁,右手仍然紧握着一颗尚未扔出的手榴弹。

1937年,为什么要死守南京?

高致嵩

第262旅旅长朱赤,江西修水人,以旅长之身,带头参加敢死队,战死于雨花台。和他一起殉国的,还有副旅长华品章,四川西昌人。

1937年,为什么要死守南京?

朱赤

也是在12月12日当天,第156师少将参谋长姚中英,死守太平门的时候,子弹打光,和冲进来的日本兵肉搏至死。

1937年,为什么要死守南京?

姚中英

当日下午,唐生智正式发布撤退命令,然后,他自己秘密搭乘小火轮,从长江撤走。

然而,由于当时南京战局混乱,撤退的命令,并未顺利传送到所有的前线官兵手中,只是,部分接到命令的,开始撤退,其他人看到别人撤退,也一窝蜂跟着跑,秩序大乱

于是,守军原本就濒临崩溃的斗志,彻底坍塌,所谓的撤退,演变成一场大溃退,数万名的官兵,向下关挹江门的长江边,夺路狂奔,一路上,枪支、弹药、军装,丢弃得遍地都是。

然而此时,扼守挹江门的宋希濂第36师督战队,阴差阳错,没有接到唐生智的撤退令,所以,他们依照此前的命令,把蜂拥而来的溃退官兵,一律当逃兵论,当场开枪,打死打伤若干,不过,后来该部也接到了撤退令,于是才停止开枪。

1937年,为什么要死守南京?

宋希濂

12日当天,宪兵司令部副司令兼战时南京市长萧山令,湖南益阳人,率部和日军在南京市区展开巷战,战斗中接到撤退命令,准备渡江时,被日军击中,身负重伤,他忍痛开枪还击之后,用最后一颗子弹,自杀殉国。

1937年,为什么要死守南京?

萧山令

南京,毕竟守不住。

次日,也就是12月13日,南京沦陷,日军入城。

1937年,为什么要死守南京?

松井石根骑马入城

日军入城后,立即在城内开始“扫荡残兵”。

当日军来到长江边上的时候,他们突然看到成千上万放下武器的中国官兵,拥挤在江边,正在等待过江。

日军立马在高处架好机关枪,同时紧急吹哨,呼唤援兵,很快,赶来的日本援兵围成一圈,把江边的中国残兵包围起来。

一场血腥的大屠杀,即将展开。

1937年,为什么要死守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