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岁月印记,还原历史真相,古人智慧留给我们的启迪,是数千年血脉精魂中最强大的精神力量!
—— 《 古穆尔 • Gumur 》

收复台湾之后,发生哪些事?

What Happened After Taiwan Was Recovered?

2023-01-04 02:32

注意:本文仅仅从历史爱好者的角度,回顾1945年日本投降之后台湾光复的往事,并不涉及今天的时事,请看官谅解,谢谢。

当年我们从日本人手中收复台湾之后,都发生了哪些事呢?

今天我们回顾一下那段历史,温故而知新,也许能有启发。

当年日本帝国无条件投降,国民政府任命陈仪为“台湾省行政长官兼警备司令”,主持台湾的接收以及行政衔接工作。

收复台湾之后,发生哪些事?

陈仪受命担任第一任台湾行政长官

光复事件一:兑换货币

老百姓最关心的,还是自己家里的那点钱,所以呢,当年台湾光复,老百姓最关心的,也是自己的钱会不会被祖国没收。

答案是:当然不会。

首先要说明一点,和历史爱好者印象中不同,在日治时期,台湾主要流通的货币,其实并不是日元。

你没有看错,并不是日元,当时日本人只把台湾看成殖民地,而不是日本本土,所以,当时在台湾是不用日元的,用的是一种叫做“台湾银行券”的货币。

收复台湾之后,发生哪些事?

日治时的台湾货币:“台湾银行券”

是的,“台湾银行券”这种货币在日治时期,是台湾老百姓主要使用的货币。

虽然,同期还有“日本辅币”、“辅币券”、“日本银行券”等,不过,这些次币占比都很低,忽略不计。

1945年日本投降,台湾光复,当时大陆已经开始出现通货膨胀,为了稳定台湾民心,当时国民政府收复台湾之后,并没有把大陆的“法币”推行到台湾,而是在台湾发行了一种新的货币,叫做“台币”。

收复台湾之后,发生哪些事?

1946年国民政府在台湾发行的台币(后来称“旧台币”)

1946年,国民政府接收台湾的管理当局,命令台湾老百姓到银行去,将手中的“台湾银行券”,兑换成政府新发行的“台币”,当时为了稳定民心,实行的“一元兑一元”,也就是等价兑换,而从台湾老百姓手中收回来的“台湾银行券”,除了留下一部分在博物馆等处收藏之外,绝大部分集中销毁。

光复事件二:改名换姓

是的,当年收复台湾,老百姓面临的第二件大事,就是要改名换姓。

在长达50年的日治时期里,多数的台湾老百姓,都起了日本名字,日本投降之后,国民政府收复台湾,台湾百姓不做日本人了,重新做回中国人了,那当然是要改名换姓、恢复自己的中文名字,没有中文名字的,要给自己取一个中文名字。

1945年12月,国民政府接收台湾管理当局颁布《台湾省人民回复原有姓名办法要点》,规定如下:

“凡台湾人民使用之姓名为日本式者,统准予在三个月内向所在村(里)办公处申请回复原有姓名,山地同胞无原有姓名者,准参照中国式姓名方式自定姓名”

这个规定分两部分:

一部分针对台湾的汉人百姓,命令汉人百姓,要在3个月内,到村公所去改名,废掉自己的日本名字,改回中文本名。

例如,“岩里政男”恢复中文名字“李登辉”。

另一部分针对台湾的原住民,也就是番人,要求原住民也要在3个月内,废除自己的日本名字,并且自己给自己起一个中文名字,姓什么,叫什么,随便你起,总之要中文名字。

例如,当时的原住民领袖“渡井三郎”(泰雅语本名拉丁化:Losing Watan,乐信·瓦旦),改汉名“林瑞昌”。

收复台湾之后,发生哪些事?

台湾原住民领袖乐信·瓦旦,光复后改汉名“林瑞昌”

当时日本投降之后,台湾的老百姓对于祖国光复台湾,多数人还是拥戴的、欢喜的,所以,改名字这件事,基本上没有遇到什么阻力。

光复事件三:恢复国语

是的,当年台湾回归祖国,老百姓面临的第三件大事,就是废除日语,恢复说国语。

不做日本人了,重新做回中国人了,当然要恢复说国语了。

不过,当时在台湾,这件事还真有点麻烦,为什么呢?因为在台湾光复那会儿,日文在台湾的普及率,达到了70%,也就是说,当时每100个台湾百姓,有70个使用日文,剩下那30个主要说闽南语、客家话,全台湾没多少人懂标准国语。

由于日本人在台湾严禁中文长达50年,所以台湾刚光复那会,台湾百姓当中能纯熟使用国语的,凤毛麟角,十分珍贵,这就引起了一个很严重的问题:国语国文师资,严重不足。

是的,当时国民政府要在台湾恢复国语,但是诺大一个台湾岛,能找到的中文老师,凤毛麟角,师资严重不足,怎么办呢?1946年,国民政府台湾接收管理当局成立“国语推行委员会”,当时是两个办法,第一个办法,从大陆抽调语文教师来台,第二个办法,在台湾本土举办国语速成班,突击培养本土的国语教师。

主要是以这两个办法,来解决燃眉之急。

收复台湾之后,发生哪些事?

台湾百姓庆祝光复,讽刺的是:他们打出来的是日本制式的竖条标语

1946年9月,台湾行政长官陈仪下令:禁止中学使用日语,并且将台湾全境的铁路、公路、民营公司、站牌路牌、街巷名称等等,一律换成中文,并且加上注音符。

同年10月,陈仪进一步下令:禁止新闻报纸使用日语。

不但禁止说日语,一切的日本风俗,都在禁止之列,例如日本的衣服、饮食、出版物、建筑、礼节等,也都在禁止之列。

不过,当年陈仪在台湾雷厉风行,严禁日语,这个政策有好的效果,也有坏的效果。好的效果就是:对当时正在上学的青少年,见效很快,这些孩子在几个月内,就能说能写国语了。不好的效果是:由于日语禁得太快,当时许多台湾百姓有怨言,因为日语说了半辈子,突然不让说、不让写,非常不方便,所以,当时有人批评陈仪,说他的政策操之过急,没能给予台湾百姓足够的磨合和接受的时间。

收复台湾之后,发生哪些事?

台湾受降会场

光复事件四:惩治汉奸遭遇两难

台湾光复,行政长官公署成立以后,曾经决定要惩治汉奸,也就是说,对于在日本侵华时期,为日本人充当过帮凶的那些台湾人,打算要逮捕治罪。

1946年1月,国民政府接收当局颁布《汉奸总检举规程》,号召全台湾百姓检举战争期间充当日本人帮凶的汉奸。

颁布之后,行政公署当月就接到首批300多起的检举案件。

不过,很快有许多社会贤达(例如台湾抗日先锋丘逢甲的第三个儿子丘念台)提出异议,他们说,在日治时期,台湾人在法律上属于日本国籍,不是法律意义上的中国人,所以所谓“汉奸罪”,其实不能成立,刑事追诉起来,法理上有问题,而且,可能会造成台湾民心的动荡,不利于回归后的治理。

收复台湾之后,发生哪些事?

丘逢甲的第三个儿子丘念台建议不追究台湾“汉奸”、以安定民心

当时国民政府刚刚收复台湾,考虑到民心稳定,采纳了丘念台等人的建议,中止了逮捕汉奸,此事最后,不了了之。

日治时期的台湾人,到底算不算日本人?如果算,那么他们帮日本人做事,又有什么不妥?这也许是一个无解的问题。历史上,就是有这么一些悖论,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今天回首一看,实在令人唏嘘、慨叹不已。

光复事件五:文化隔阂很难调和

当时光复那会儿,台湾老百姓接受日本统治50年,在文化上,已经相当“日本化”,也就是说,长着一副汉人的脸,但脑子里的思维模式,都是日本式的。

当时日本人的奴化教育,收到了一定的效果,使得台胞对祖国认识不清,当时大多数台湾百姓心目中的中国人,是愚笨的、狡诈的,自私自利的,肮脏的,野蛮的,不可理喻的。

举个例子说,当时台湾的百姓长期受日本人教育,习惯了点头、鞠躬等等之类的礼节,说话也是一大堆的敬语,光复后从大陆来了一大群的军人、政府人员、商人以及他们的家属等等(这些人来台湾之后被称为“外省人”),那些从小受日本教育长大的台湾百姓,看到这些“外省人”不点头不鞠躬,说话也不用敬语,就觉得他们很“粗鄙”,认为他们“没有教养”,看不起他们。

还有,日治时期虽然日本人在台湾有剥削和掠夺资源的行为,但是日本人由于在明治维新当中学习西方比较彻底,他们的行政和司法,确实相对廉洁一些,而光复之后,台湾百姓看到部分“外省人”一些贪污、受贿、吃拿卡要、涉足不良场所、不守纪律,与民众冲突、乘车用餐不付款、低价强购、赊借不认账、偷窃、抢劫、诈欺、奸污妇女、开枪伤人……等等各种劣迹,当时台湾的百姓看不惯,日子久了,台湾的百姓,就对从祖国来的“外省人”,产生了严重的偏见。

更严重的是利益冲突:当时国民政府的接收人员来到台湾,接收敌产,当中包含许多的工厂(例如台湾的糖、煤产业),许多接收人员当上了这些工厂的领导,然而相关技术却一窍不通,下面一些技术娴熟的台湾员工不服,他们认为,日本人走了,就应该轮到我们本地的员工晋升,你一个大陆来的外省人,什么技术都不懂,凭什么做我的上司?以前日本人做我上司,至少日本人技术厉害,我还服,现在你们这些“外省人”,什么都不懂,当我的上司,我真不服,我心里不平衡。当时许多工厂里的台湾员工,普遍都有这个心理,这已经超出了意识形态的分歧,而是很现实的利益冲突了。

此外,当时内战已经打起来,国民政府财政紧张,在台湾随意印刷台币,来应付财政支出,不但如此,还将大量的大米、布匹、盐、糖等民生物资,从台湾运往大陆,以供内战所需,导致台湾物质缺乏,民生困苦,工业、农业也出现巨幅倒退,经济情况比二次大战末期更加恶化,搞得台湾民怨沸腾。

诸如此类的隔阂和矛盾,以陈仪为代表的国民政府接收人员,没能觉察到,也没能处理好,结果,两年时间不到,台湾本地的百姓对“外省人”,由最初的欢迎,迅速演变成反感和仇恨,后来就爆发了二二八事件,此案我以后专文细说。

收复台湾之后,发生哪些事?

台湾百姓和“外省人”在磨合期果然出事,史称二二八事件

光复事件六:陈仪出事了

当年收复台湾,还发生了一件大事,那就是:台湾首任行政长官陈仪,被老蒋下令枪毙了。

为什么呢?事情是这样的:

1949年1月,陈仪看到当时国民政府风雨飘摇,行将就木,他要考虑自己的前途了,于是陈仪冒出了一个想法:起义。

当时呢,陈仪有一个学生,就是大名鼎鼎的汤恩伯,汤恩伯当时的职位是“京沪杭警备军总司令”。汤恩伯在青年时期读军校、就职、升官等方面,多处得到陈仪的提携,所以,陈仪是汤恩伯的恩人,汤恩伯也一直对陈仪很感恩,三四十年来两人一直关系很铁,不过,到了关键时刻,还是翻船了。

这一年,陈仪派人偷偷联络了汤恩伯,劝说汤恩伯和他一起,起义,抛弃国民党和老蒋,投奔即将建立的新中国。

汤恩伯当时接到恩师的这个话,他坐卧不安,因为老蒋在华东的耳目很多,汤恩伯寻思这件事肯定瞒不过老蒋,冥思苦想之下,汤恩伯跑到老蒋那里,去告密,顺带表忠心,不过,毕竟有恩情在,汤恩伯恳求老蒋“对我的恩人陈仪从轻发落”。

收复台湾之后,发生哪些事?

做人难:汤恩伯出卖恩师陈仪,背上良心债

老蒋“答应”了汤恩伯,但是,立即指示毛人凤监控陈仪,并在不久后,将陈仪逮捕,1950年6月18日,陈仪在台湾被枪决。汤恩伯获悉恩人的噩耗,良心大受煎熬。然而,这就是政治。

亲爱的读者,这些令人唏嘘的往事,对你有什么启发呢?

收复台湾之后,发生哪些事?

陈仪遭枪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