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相一:缅甸和国民党孤军打过仗
有趣的是,缅甸和从大陆撤退到缅甸境内的国民党孤军,曾经有过战争。
事情简单地说,是这样的:
国民党部队在解放战争中失败,李弥、李则芬、李国辉等人的国民党部队,撤退到缅甸境内。
这些孤军,以缅甸为基地,加紧训练,准备“反攻大陆”。
撤退到缅甸境内的国民党孤军
可是,缅甸毕竟是人家的国家,看到李弥、李则芬、李国辉等这些中国部队入境,兵力后来还一度增加到三万人之众,缅甸当局,感到十分紧张和不安。
于是在1950年6月至8月,缅甸政府军出动了20000兵力,围攻驻扎在缅甸大其力地区的国民党部队李国辉部3500人。
不过,缅甸国防军窝囊,以1500名阵亡,换取国民党孤军408人阵亡,缅甸部队打不过国民党部队,灰溜溜撤退。
国民党将领李国辉虽然打赢,但其实自己也知道,自己毕竟是进入了人家的国土,为了避免争端,此战之后,李国辉率领部队,进入山区活动。
然而,还有一支孤军,他们就是李弥、李则芬麾下的国民党部队,这支部队进入缅甸之后,和缅甸国内的反政府游击武装(例如克伦族、孟族的反对派游击队)联合、勾结起来。
这,就破了缅甸政府的底线了。你不但是异国军事力量,而且进入我缅甸国境,还和我国的反对派游击队玩到了一起。
是可忍,孰不可忍。
于是,缅甸政府军出兵,攻击李弥、李则芬等国民党孤军。
孤军将领之一李弥
这次战斗,发生在1953年的3月至4月。
然而,缅甸政府军,这次还是打不过国民党孤军。在此战中,国民党孤军以41人战死的代价,击毙缅甸政府军403人。
缅甸人这次,终于信了:我们缅甸人,还是打不过中国人啊。
打不过,那怎么办呢?
于是,缅甸就到联合国投诉,说有一支国民党部队,入侵我缅甸国家,和我国内的叛军联合起来,扰乱我国的和平秩序。
于是呢,联合国决议:国民党应该撤军。
蒋介石很尴尬,下令孤军撤往台湾。
不过,只撤走了一部分。一部分则暗中留下来。然而随着时光流逝,他们的后代,逐渐融入了当地。
真相二:缅甸和元朝、明朝、清朝也打过仗
元朝初年,缅甸当时叫做“蒲甘王朝”,国王名叫“那腊底哈勃德”,元朝皇帝忽必烈,派人到了缅甸,要求蒲甘王朝向元朝表示臣服、表示归顺。
不料,这个蒲甘王朝不但不归顺,而且还派兵攻打当时云南境内一个名叫“金齿”的部落,须知,金齿部落已经归顺元朝统辖,是元朝的小弟弟,于是,金齿部落派人向元朝报告。
这回,元朝彻底怒了,出兵攻打缅甸,这场战争从1277年一直打到1287年,断断续续打了10年,期间缅甸部队大量使用战象,把元军的蒙古马吓坏了,马匹不敢上前,后来元军找到克服战象的方法,战局才逐渐转败为胜,最后勉强得胜。
历史上的缅甸象兵
除了元朝以外,明朝也和缅甸打过仗。史称“明缅战争”。
事情简单地说是这样的:
明朝建立之后,朱元璋派兵把云南纳入明朝的版图,并在西南地区设立了南甸、干崖、陇川、车里、木邦、八百、孟养等等一些“宣慰司”、“宣抚司”,这些“宣慰司”、“宣抚司”之类的地区,归属于明朝,但是由当地少数民族的土司管理。
那么到了嘉靖、万历年间,当时缅甸叫做“东吁王朝”,这个东吁王朝攻击吞并了归属于明朝的一些土司统治区,例如八百、车里、木邦、蛮莫、陇川、孟养等等,彻底惹怒了明朝。
打狗,你得看主人哪。
于是,大明帝国出兵,攻打缅甸这个东吁王朝,战争的结果毫无疑问,是明朝胜了。
但,缅甸这个东吁王朝,还挺倔,不认输,和明朝打打停停,打打停停,一直打到了十七世纪初,前前后后,一共打了40年左右,打到最后,明朝内政自顾不暇,战局不了了之。
有趣的是,清朝和缅甸,也打过仗。
“清缅战争”爆发在乾隆年间,战争爆发的主要原因是这样的:当时缅甸叫做“贡榜王朝”,这个贡榜王朝,命令云南境内的一些土司向贡榜王朝进贡,并表示臣服。
有一些土司不服,这些土司说:我们是大清帝国的土司,不能向你缅甸进贡,不服,向清朝报告。
乾隆皇帝大怒,就派兵过来打了。
清朝和缅甸的这场战争,从1765年一直打到1769年,期间也是断断续续,后来缅甸方面示弱,和大清签订和约,以这个方式结束了战争。
真相三:缅甸的果敢族其实就是华人
缅甸有个少数民族,叫做“果敢族”,主要集中居住在“果敢地区”,和中国的云南接壤。
这个缅甸的“果敢族”,其实就是华人。
缅甸果敢族少女
她们其实就是华人
那么,既然是华人,叫“华人”或者“华族”或者“汉族”不就可以了吗?为什么偏偏要起个新名字叫“果敢族”呢?
这,就要从果敢地区以及果敢族的历史讲起了。
原来,在明清两代,果敢地区,并不属于缅甸,而是属于中国的“镇康州”,当时这里居住的,也都是中国人。
其中,在明朝末年,大量的汉人,主要是明朝遗民,明朝官方和军方的眷属之类的人,为了躲避战乱,从中国各地,迁徙到果敢这个地方,生存繁衍。
不过,在1897年,发生了这么一件事:当时缅甸是英国的殖民地,英国找了大清,说我们英属缅甸和你们大清的国界,很模糊,历史上一直没有准确划定,中缅边界有许多土司管治的地区,他们的归属并不明确,要么,我们来划定一下?
于是,清政府在1897年,和大英帝国签订了《中英续议滇缅条约附款》,把中缅边界上归属模糊的一些地区,大体上来了个对半分,其中果敢地区,就被划给了英属缅甸。
果敢地区示意图
然后呢,二战结束,随着缅甸的独立,果敢也跟着,成为了缅甸的一个地区,不过,这里居住的百姓,主要还是华人,这些华人说的所谓“果敢语”,就是中国西南官话的云南方言。
那么,缅甸要独立了,可是果敢这个地区的华人,还说中国方言,过中国节日,起中国姓名,完全没有融入缅甸的意思。
那怎么行呢?
于是,在1947年2月,昂山将军(昂山素季的父亲)召集当时缅甸的各个民族代表,开了一个“彬龙会议”,会上和各民族谈好:各民族互相尊重,大家团结起来,联合建设新缅甸,其中,果敢地区的华人代表杨文炳参加了会议,同意放弃“汉人”、“华人”的名称,而以“果敢族”这个新的名族名称,来称呼果敢地区的华人,并融入缅甸。
今天的缅甸果敢地区,到处都是中文
那么,以昂山为代表的缅甸政治家,为什么要求果敢地区的华人要以“果敢族”这个名称作为民族名称、融入新缅甸呢?
其实,昂山有他的顾虑:中国毕竟是个大国,人口数量庞大的果敢地区华人,如果继续以“汉族”、“华人”为民族名称,则不利于隔断他们和中国的历史联系,不利于他们融入缅甸这个崭新独立的国家。所以,要求华人开始自称“果敢族”。
今天的缅甸果敢地区,到处都是中文
不过,尽管果敢地区的华人,开始自称“果敢族”,然而历史的惯性、文化的惯性实在太强大了,直至今天,果敢地区,看起来仍然像一个“小中国”,虽然是缅甸的国土,但是满大街都是中文,果敢人民也会说普通话,过的都是中国的节日,就连街上卖的手机卡,都是中国电信、中国移动的卡,而且,中国的游客到了果敢地区,手机竟然都不属于国际漫游。
真相四:大毒枭坤沙原来是华人
我们许多朋友都记得曾经那个名震天下的“金三角大毒枭”坤沙。
是的,坤沙,缅甸人,金三角大毒枭,曾经一度垄断金三角毒品贸易的80%以上。
鲜为人知的是
大毒枭坤沙是华人
他的中文名字叫张奇夫
1996年,坤沙向缅甸政府投降。
2007年,坤沙在缅甸仰光辞世。
然而,以上这些公开信息,只是真相的一半。
还有一半的真相,更有趣,那就是:坤沙其实是华人。
是的,坤沙虽然是缅甸国籍,但其实,坤沙是华人,他的父亲名叫张秉尧,是云南人。不过,他的母亲是掸族。
依父系,坤沙算华人。
坤沙小的时候,他的汉名叫张启富,后来改名叫张奇夫。
所谓“坤沙”,其实是张奇夫给自己起的符合缅甸、泰国等地起名习惯的一个名字,是入乡随俗的结果。
是的,我们许多人并不知道:曾经名噪一时的金三角大毒枭坤沙,他其实是个华人。
竟然是个华人。实在是有趣。
那么,既然坤沙是华人,为什么我们以前不知道呢?因为不光彩啊,没必要强调他是华人。认他是同类,面子不好看呢。
说到这里,顺便提一下:2013年被我国处死的那个毒枭“糯康”,其实曾经就是坤沙的部下。不过,糯康不是华人,他是掸族。
真相五:缅甸曾经收留南明末代皇帝
许多历史爱好者隐隐约约都听说过这么个事:南明的末代皇帝,跑到缅甸,被缅甸收留了,但后来又被缅甸交了出来,然后被清兵处死了。
是不是有这回事?
是的。确有此事。
我简单跟大家回顾一下:
清兵入关之后,明朝遗留下来的朱家王爷,在南方建立“南明”,继续和大清对抗。
其中有个南明皇帝,永历帝,朱由榔,1660年,在清兵的追击之下,他和他的班子,逃到了缅甸。
永历帝(剧照)
当时缅甸的国王名叫莽达。莽达收留了他们。
然而,马上就出事了。
很快,吴三桂率军攻入缅甸(吴三桂当时已经投奔清朝,属于清军将领)。
吴三桂对缅甸王莽达放出狠话:把永历帝给我交出来,否则,我灭了你缅甸。
莽达犹豫。
可是,莽达的弟弟莽白,决定造反了。
莽白对他这个大哥,早就看不惯,他早就有夺位的想法,这回吴三桂兵临国境,促使他加快了造反的步伐。
于是,缅甸国王的弟弟莽白发动政变,把他的大哥莽达杀了,然后,把南明永历帝,交给了吴三桂。永历帝被押回昆明。
1662年6月1日,永历帝在昆明,被清兵用弓弦勒死。